医患关系应是信托关系 信任在先,托付在后
时间:2013-07-10 17:06:47 来源:中新网 浏览次数:
中国式医患关系,是什么关系?有的患者说:“治好了,你是天使,治不好,你是魔鬼。”有的医生说:“检查做少了,你说我不负责;检查做多了,你说我黑心。里外不是人。”
上周末,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主编、高级记者白剑峰,在杭州,与读者分享剖析了中国式医患关系,他以罕有的深度和广度,为大家呈现中国目前所有的医患纠结——天价药到小处方,医闹到医改,血溅白衣到生死急救……
记者现场发现,在诸多浙江人文大讲堂的忠实听众中,也有不少医务工作者,他们有卫生行业管理者,有医生,也有护士。白剑峰的独到观点和分析,引起听众鼓掌不断。
和婚姻关系相似
重在信任
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《中国式医患关系》。说起中国式,大家自然会想到中国式结婚、中国式离婚。其实,医患关系和婚姻关系很相似,都是人世间最值得信任的关系。
人生是短暂的。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,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。有人说,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死了,钱还在;也有人说,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活着,钱没了;我认为,人生最痛苦的事是:人活着,钱也在,但是健康没了。
人的一生,从摇篮到坟墓,谁也离不开医生。人出生时,见到的第一个人不是父母,而是医生;人临终前,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亲人,而是医生。
但是,生活经验告诉我们,越是亲密的关系,越容易受伤。爱有多深,恨有多深。爱有几分,恨有几分。医患关系也是如此。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,他把医生当成了亲人,假如医生冷若冰霜,见利忘义,病人能不恨医生吗?
医患频发冲突
两者都受伤
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医患关系已经成为最暴力、最血腥的关系。
近年来,医患暴力冲突频频发生,“小概率事件”逐渐演变成“大概率事件”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。
2012年3月,不满18岁的李梦南和爷爷到哈医大一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,就诊过程中,医生看他结核病还没有好,就让他先到胸科医院治好结核病,再来治强直性脊柱炎。结果,孩子误解了医生。李梦南觉得受到歧视。下午4点,李梦南买了一把水果刀,回到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,朝着正在写病历的实习医生王浩的颈部刺了一刀,王浩当场死亡,另有三名医生也受了伤。
更值得反思的是,王浩被刺后,有一家网站做了一次民意调查,在参与投票的6000多人中,4000多人竟然选择了高兴,占65%。
近年来,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。其实,医患冲突,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。
2010年8月,世界著名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发表文章——《中国医生:在威胁下生存》。文章称:中国医生的安全问题堪忧,他们经常成为医疗纠纷暴力事件的受害者。在中国,医生成了高危职业!
医患矛盾根源
是医疗制度
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,医生既是“道德人”,也是“经济人”。马克思说:“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,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。”过去,我们常常只强调道德的一面,而忽视了经济的一面。
事实上,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“橄榄型”。医生也不例外,道德水平极高和极低的都是少数,大部分人处于中间水平。如果有一个鼓励向善的制度,这部分人就更倾向于向善,反之亦然。
医患是一对矛盾体,双方既有治愈疾病的共同目的,又有着经济利益上的对立。患者希望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,而医生则希望增加经济收益。所以,医患对立,既是医德问题,更是制度问题。而用制度来解决问题,比用道德解决问题更管用。
也许有人说,医改太遥远、太漫长,我们等不起。现在,医患关系这么紧张,老百姓不希望成为受害者,有没有其他好办法?
一个人也许改变不了世界,但可以改变自己。只有先改变自己,才能改变世界。所以,医患和谐,从我做起。
医患关系
应是一种信托关系
那么,医患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?我认为,是一种信托关系。
所谓信托,就是“信任在先,托付在后”。病人的求医行为,本身就隐含着对医生的信任。
病人向医生求助,这意味着病人相信医生会把他的健康利益放在优先地位,而不是把医生本人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。
在这个前提下,病人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生,形成一种契约关系。因此,医患关系可以称为一种“信托关系”。
在疾病面前,医患双方是同一战壕的战友,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。当然,医学无论怎么发展,永远都不能包治百病。我们更强调医学的人文精神。
过去,我们常说:医生是一个高技术、高风险、高责任的职业,而忽视了它的高情感。
科学需要理性,不需要动情;而医学既需要理性,又需要动情。因为,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,而人都是有感情的。所以,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,而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爱的延伸。
各位朋友,良医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。
一个不为患者而活着的医生,绝不是一个好医生;一个不懂得尊重并感恩医生劳动的患者,也不是一个明智的患者。医患之间,只有彼此珍重,才能实现共赢。
责任编辑:小葵